【文件】
一、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12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厅函〔2019〕20号)。通知要求各高职校主动适应高职扩招后生源多元化、发展需求多样化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保障质量型扩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二、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荐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 员会(2020—2024年)委员的通知》
12月23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荐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2024年)委员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9〕21号)。在教育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的领导下,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发挥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作用,在促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鉴于本届行指委即将届满,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进一步加强行业指导,我部决定组织开展行指委换届工作,新一届拟设置55个行指委。
【信息】
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12月21日至22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孙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鲁昕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紧密围绕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研究水平,支撑、推动、引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二、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科融合顶尖平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
2019年12月22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举行成立大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与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为工作委员会揭牌,并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揭牌仪式特别邀请了朵英贤院士、郭桂蓉院士、李德毅院士、倪光南院士、周寿桓院士共同见证。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檀勤良、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任郑浩峻等领导嘉宾出席并致辞。倪光南院士、李德毅院士在会上分别发表了以《人力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智能植根于教育》为主题的精彩报告。工作委员会近两百家会员单位的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院校】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一带一路”上讲好职业教育故事近年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文明互鉴、三方共治、双元培养”的CEC模式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从“搭平台”“引进来”“走出去”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积极用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CEC”是实施国际合作的三方主体,第一个“C”是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的中方职业教育供给方,“E”是包括政府机构、社会组织、行业企业等机构的职业教育需求方,第二个“C”是国外职业教育供给方。“文明互鉴”是国际合作的前提条件,体现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深刻哲理。“三方共治”体现了现代治理理念,通过成立管理委员会,搭建了渠道畅通、运行有效、方式多样的合作平台,形成文化认同、有效沟通、诚信合作、共建共享的国际伙伴关系,探索了请进来与走出去、政府合作与民间合作、教育合作与产业合作并行、相辅、融合的实践方式,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培养培训国际化“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共同组织招生就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双元培养”包含“国与国、校与校、校与企”三个维度的“双元”,首先是国家与国家的政策许可,然后是校与校的合作办学,再次是校与企的供需对接。对此,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易俊认为,由于三层三维的多种途径和方式的沟通、对接和合作,“CEC”日益彰显出政府与政府、民间与民间及政府与民间、教育与教育、产业与产业及教育与产业“多极发力”合作机制和“多维融合”的合作效应。
【行动】
一、辽宁:校企合作拳拳见真招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辽宁对高技能人才有着迫切需求。辽宁省教
育厅将“面向辽宁振兴发展的职业教育‘引校进企’办学模式改革”作为2019年“厅长突破项目”重点推进,打好“组合拳”,着力构建新时代校企协同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加快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同频共振、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助力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由政府举办为主向企业办学为主转变,形成以企业为重要办学主体的现代化办学格局,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方式,支持企业参与公办职业学校办学。”2019年4月,《辽宁省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出台,其中有关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变化的内容,道出了“引校进企”办学模式改革背后的逻辑。
“未来4年,辽宁职业教育将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形成由政府办学为主向多元主体办学转变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二、北京:将研发高职版“职业素养护照”职业素养护照是北京市在探索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益尝试。它借助大数据呈现学生的成长轨迹和质量,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自我评价、诊断、提升。据悉,除中职版职业素养护照外,北京正在进行职业素养护照高职版的技术研发,未来全市有望形成覆盖中高职一体化的全国职业教育德育评价新模式。目前,职业素养护照已在全市16所职业学校试点。职业素养护照包含纸质版和网络版两种护照形式。通过课程、基础、专业、岗位、拓展五个模块,以职业素养学分和证书、证明、证章的评价方式,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技术技能、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荣誉和资格资质。
【观点】
一、陈子季: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中国职业教育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的问题不容忽视。他从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营造开源的社会环境三个维度,阐述了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第一个维度,是要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第一个环节。其核心是要建设由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构成的内部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其目的是要将职业教育打造成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具有调动功能、有广泛需求基础的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转变为类型关系。
第二个维度,是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到提高质量上来。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质量不高是一个重要因素。教育部正在研制职业教育体制培养三年(2020—2022)行动计划。
第三个维度,是要营造开源的社会环境。教育对于生涯发展路径的引导,往往比教育自身的内涵更能吸引学生。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跌宕起伏的发展路径,都与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的变化有很大关系。
(作者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摘自:中国教育在线)
二、任友群:“双师型”教师供给不足,职业师范教育大有可为。任友群提到,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据统计,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有133.2万人,中职的专任教师为83.4万人,高职的专任教师为49.8万人。日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四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师资12条》),是职业教育教 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文件。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他提到,近年来,“双师型”教师数量逐年增加、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从事业发展需求来看,“双师型”教师还是比较缺乏,而且补充困难。根据《职教师资12条》提出的目标,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将占专任教师比例的一半,而他认为,目前从量和质上来说都还有差距,这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良性运行的阻碍和瓶颈。建立100家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育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国家级的企业实践的基地;选派专业人才和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和访问;建设360个国家级职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面实施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等。他说,希望能够辐射带动各地各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职业教育师资供给的现状。他说,目前全国共有37所高校开设了本科阶段的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有49所高校招收硕士层次的职教师范生,每年输送的毕业生实际上不到两万人,职业师范教育亟待加强引导、支持和建设。他强调,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职业教育是大有可为,职业师范教育也是大有可为。
教育部将加强职业师范院校的规划、布局与建设,统筹指导各地增设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或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建设二级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他特别指出,希望高水平工科类院校主动承担国家对于高级职业技术师资培养培训的工作,以适应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高职扩招、职业技能培训等新任务、新要求,增加教师供给、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另外,他说,也要依法保障教师待遇,着力打造一批覆盖重点专业领域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工匠之师。(作者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 摘自:中国教育在线)
三、孙凝晖:新时代,高科技与职业教育相连接,产业发展才靠谱在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人人要学会编程,希望能够推动科研院所与职教体系建立连接,共同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人人都要学会编程”是孙凝晖一直在呼吁的思想。他认为,编程培养的是一种逻辑思维方式,也是信息时代的核心素养。据了解,很多省市都有信息类的职业技术学院,他希望能够将编程的学习普及到职业教育领域。
目前工业、农业领域很多传统行业的智能化改造都需要IT硕士、博士来做,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能和工具的使用不够泛在化、普及化。他认为,如要真正实现中国工业、农业的智能化,一方面,科技工作者需要把这些工具做的更容易,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具备培养“码农”的能力。他说,要把计算机领域的这些技能和工具下沉到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才靠谱。“现在跟美国的竞争不是一个芯片的竞争,而是一个技术体系的竞争,是一个生态系统的竞争”,孙凝晖在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自己生产的自主可控芯片,找不到能使用它的好工程师,这将是一个大问题。他说,这也就意味着,未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体量最大的劳动者群体还没有建立联系。他认为,在这个方向上,未来会有很多的新岗位出现,为这些岗位培养人才将是职业教育未来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 摘自:中 国教育在线)
四、徐青森:没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也就不会有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徐青森指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没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也就不会有高等教育强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在这个过程中,徐青森认为,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抓好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二,如何更好地适应需求的变化,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第三,如何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高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第四,如何更好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第五,如何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构建,加快建设现代职教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作者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摘自:中国教育在线)
五、王一鸣:造就高水平“大国工匠”,职业教育新变革势在必行。王一鸣在主旨报告中表示,在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的地位正在凸显,为了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高质量发展对产业升级的新要求,职业教育的新变革势在必行。他认为,职业教育新变革的理解,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是培养模式的变革。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职业技术技能为导向的教育,是与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业强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性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了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和资源错配。改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的有效供给与超前储备,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就显得越来越紧迫。因此,职业教育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向来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第二是教学方式变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不同是,前者传授经验知识与隐性知识,而后者传授科学知识与显性知识,教学内容是不一样的。以前,职业教育往往照搬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并不适合。职业教育要以“干中学”的模式来变革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从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逐步转向基于职业发展需要的模块化课程设置与项目制教学方式。
第三是教学内容的变革。怎么样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职业教育要通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来改造教学内容,把产业的先进技术、优秀文化、发展需求融入到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推进专业调整和学科建设,使专业教学对接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专业体系建设方面,要注意专业群结构的逻辑性和对接产业的吻合度,紧扣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与行业标杆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以技术技能的传承和创新为纽带来推进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对接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的需要,从而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和专业设置,更好地服务国家制造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摘自:中国教育在线)
六、王扬南:以科研助推职教改革,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王扬南先从三方面介绍了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情况。第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基本形成。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具有跨界明显、与决策深度融合、多元化三个特点。其科研体系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了中央、地方、院校三级联动,科研机构、学术团体、行业企业、普通高校、职业学校等多元主体,职业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与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并重,以数以百万计的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广泛深入参与为特征的新格局。具体如下:
一是职业教育机构实现了省级覆盖和三级建设。二是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为核心的学术性团体形成了参与最为广泛的群众性学术研究网络。三是中华职教社在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团结教育界、经济界,特别是连接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国际组织合力开展职业教育的研究与交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四是高水平大学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的主阵地。目前我国以高水平大学为依托设立了职业继续教育学的博士学位点10个,硕士点48个,构建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层次完整的职业教育学科体系,成为职业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阵,是职业教育直接的人才培养来源。同时,一批“双一流”高校也建立了相应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 五是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科研的主战场。全国1400余所高职院校普遍设立了职业教育研究机构,重点围绕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开展教学实践与研究。据统计,每年职业院校的论文成果大概有15万篇,特别是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研究机构也在不断增多,研究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六是行业的参与。近些年,教育部组织成立了62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为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就是对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指导和服务质量的监控。同时,还有专业期刊和新媒体是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
第二,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在决策服务、理论创新、实践指导和人才培养支撑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决策服务。职业教育科研为促进决策科学化、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的智库作用。我国科研机构设置的特点决定了与行政决策的结合非常紧密,政策的出台都有科研智库的支撑。二是探索规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是职业教育科研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也是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三是指导实践。在国家标准建设、区域教学标准制定中,职业教育科研都深度参与其中。四是人才培养。目前已有十二万硕士研究生走上了职业教育的科研和实践工作岗位。据统计,近三年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研究机构参与、指导了国家级师资培训35万余人次。开展国培及省培的意义重大,有助于职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五是引导舆论。通过各种媒介形式,对相关成果转化及报告,进行理念引导、政策解读,以回应群众关切。
第三,释放职教科研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面临着新变革、新特征、新要求和新任务。需要职教科研工作者把握时代脉搏、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科研的服务方向。同时也应知晓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类型教育的新定位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王扬南指出,职业教育的科研实际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对职业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摆在重要位置、缺乏统筹规划。二是体系机构建设不够健全。现在离立体贯通、分工明确、协同作战、优势互补的体系还有差距。三是队伍建设普遍存在人员编制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四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五是理论成果供给不足。 六是科研的成果转化率不高。最后,王扬南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措施。一是加强党对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完善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包括信息共享、协同新数据共享、国内外联动、调研平台建设等。三是推动理论成果实现四个转化,即陈宝生部长在科研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案、决策、制度、舆论。 四是增强科研队伍时代使命担当,强化科研的使命感。五是关注重大理论研究,明确主攻方向,特别要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作者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 摘自:中国教育在线)
七、刘尚希:职业教育决定了我们的基本能力刘尚希提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他认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可以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推导出来,它不仅包括了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还包括了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个方面,是全方位的提升。
刘尚希从以下与高质量发展相关的三个方面推论出,职业教育在整个国家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他说,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只有不断提升劳动力的品质,社会发展的质量才能得到提升,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首先,我国正处于从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本也必须从低端转向高端,也就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技术工人、工程师等应用型人才来支持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从人才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延伸的角度来看,不难理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我国也处于从少数人富裕向多数人共同富裕发展的过程中,也要靠人力资本平等的积累,缩小劳动者能力的鸿沟,也就是缩小其所受教育的差距。职业教育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着劳动者的基本能力,是他们进入国民经济循环的起点。因此,职业教育如能惠及更多人,就为机会公平创造了条件,也就有了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就充分体现出来了。第三,我国还处于从环境不友好向环境友好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依靠创新来改变环境不友好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需要靠脑力、知识、技术来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也离不开职业教育。(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摘自:中国教育在线)
八、黄维:职业教育要适应产业变革“新节奏”黄维提出,未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该与颠覆性技术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学术型大学要致力于把研究成果推向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培养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职业型人才;另一方面,职业型人才也应该想高端攀升,而不应禁锢在传统产业里进行人才培养。他说,现在的产业体系变化非常快,职业教育不能再踩着现在技术的节奏来培养人才,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未必有合适的市场。他认为,职业教育应该从两端往中间走。(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摘自:中国教育在线)
九、戴琼海:以人为本,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思考戴琼海提到,从我国整体的技术发展来看,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程师队伍仅一万三千余人,而到2018年底,我国已拥有五千万工程师。他认为,这说明了我国工程师队伍的不断壮大,现在要由壮大变为强大。
戴琼海着重阐述了对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的思考。他提到,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式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他说,人工智能在教育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已经开始赋能各个产业、行业的升级和发展。
在教育领域,需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戴琼海表示,人工智能与教育有双辐射的作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说,据统计,2018年已有35所普通高校、42所职业教育学校设立了人工智能专业。他希望,在新时代,人工智能可以在职业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摘自:中国教育在线)
十、童世骏: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学校加强劳动教育、推进五育并举童世骏从价值观的角度,分享了他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看法。第一,从价值观角度来理解职业教育的现状。长期以来,我们误解了孔夫子的君子不器的说法,在国民教育当中,职业教育低于普通教育,大家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不强。第二,从价值观的角度寻找职业教育的动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的意义和定位都发生过重要变化,价值观的角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目前来看,我国教育有必要也有条件追求方向、效率、公平、质量这四个方面的价值,而职业教育最明显地体现了对四个价值的全面追求。第三,从价值观的角度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加强劳动教育、推进五育并举;有助于在全社会矫正消费主义之偏、抵制封建迷信之风;有助于克服误解“上好大学难”而造成的教育焦虑;有助于提高各类教师(包括大学教师)自身的履职能力。(作者系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 摘自:中国教育在线)
十一、王茤祥:创新共同体,大学进入新时代王茤祥在报告中提出,大学是第二个千年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创造,没有现代大学就没有现代社会,但在新时代,大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他说,发现知识、传播知识、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个使命,也就是输出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培养新人才,从而催生新经济、新文化,因此创新是大学使命的核心。
王茤祥总结了这一时代的大学发展较为明显的六个趋势:第一,科学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受关注,没有科学创造就不会有新产业的发展,大学也得不到支撑,因此世界大学都在前沿学术发展和创新创业两条路上尝试突破;第二,多类型人才培养融合发展,包括学术人才、创新人才、职业人才;第三,开放协作越来越明显,知识大爆炸、技术大发展要求人才具备越来越强的综合能力,但不可能每个人都形成全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必须开放协作,未来定位约明确、优势越突出、联系越广泛、体系越完善的大学将越具有竞争优势;第四,国际合作更加广泛,要从全球中来,到全球中去,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体系;第五,多元化办学模式有机结合,引导大学形成各自的特色;第六,信息技术的整合效应越来越显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会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维越来越明显,但不能代替面对面的交流。
王茤祥也提出了中国大学新变革面临的五个问题:一是如何在前沿学术中增加话语权;二是如何更好的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如何加快培养创新性人才;四是如何更好地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五是如何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作者系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 摘自:中国教育在线)
十二、马洪范: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开放式的终身教育在报告中,马洪范回顾了美国崛起的历史,提出职业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福特汽车的管理创新背后其实是工人的职教体系,他说,在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新政中有很多政策举措与职业教育相关,为全国约一半的劳动人口带来了一场职业教育。他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战略和时代需要,不限于课堂,也不囿于工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最大成就,生产能力迅速提升。马洪范讲到,职业教育参与了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四个环节;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改进劳动工具和资料,更有效地增多劳动对象;参与再分配,有利于形成更和谐的劳动关系;在生产力三要素和生产关系三要素中都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利于人才流动、科技创新、共享共富、绿色安全、美好生活和智能高效。
马洪范认为,职业教育至少有三个属性。从社会属性上来看,职业教育是一种生命的教育,是通往美好生活的桥梁,是面向人人开放式的终身教育。从经济属性上讲,职业教育是支撑科技创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根本性动力。从政治属性上来看,职业教育承载的是国家使命,回答的是时代问题。(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摘自:中国教育在线)